2019年1月19日 星期六

隨筆-俳句和現代詩 (2019-01-12)



                                                           俳句和現代詩

很多台灣或中國現代詩詩人很難搞清楚<俳句>的真髓本質,因而吟不出俳句來, <詩>雖然本質上都是抒情, 但是<俳句>並不像現代詩或日本短歌是純粹的抒情詩, 在短短日語17音或漢語10個字(音)要抒情雖然非絕對不可但很困難, 因此在俳句的一分派(所謂傳統俳句)中專門吟詠與四季大自然變化有關的俳句時要使用<季語>來補充其不足,而在非傳統派俳句或外國人或外語吟詠俳句時就可使用<基語>(各該群體的文化共同記憶)以補充其不足. 這樣講也許過於抽象, 煩請重讀篇頭的兩句俳句說明再細嚼一下期望能有所獲. 常有人會提出前人的華語翻譯要本人有所批評, 但本人絕不能做這一種動作, 並且前人的翻譯大多並不是真正的翻譯而是先人關於該句俳句的鑑賞, 是他的感受, 對於一句俳句的感受因個人的人生經驗而異不盡相同,不可置評, 並無所謂好壞或對不對, 這些翻譯並不是翻譯 而是先人前輩的重新創作. 不相信,請比較原句和翻譯句所包含的詞彙數, 翻譯作品一定多出幾句. 
其實日本俳句傳到西方一百多年來.已有很多西方人抓到其本質或接近其本質, 如20世紀初的龐德(Ezra pound, 1885-1972)的意象主義 (Imagism) 的那有名的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 in the crowds;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以及蘇聯時代的電影導演艾生斯坦 (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 1898-1948)的蒙太奇(Montage)編輯作法就是其一,並不會太難. 反而漢字字型(尤其是繁體字=正體字)與日語漢字字型和由漢字延伸下來的片假名和平假名, 致使錯覺以為要翻譯日語俳句為華語很容易, 反而不是只取其外型575, 而成外型相似但丟去最重要的俳句本質的 <漢俳>, 就是最近出現的只取其構造而無視本質的絕對的 <短> 及其一直傳下一千多年來的三段節奏的 <二行華文俳句>, 真覺可悲. 更加由於populism所造成的連大部份日本人本身都不察覺的, 以為所謂的傳統俳句才是俳句的錯誤認知, 而以誤傳錯傳到更難理解真相的外國人身上. (有興趣想知詳情煩請至 https://olddoc.net/global-haiku/index-H.html 有一些免費資料下載)
圖:日光東照宮(198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